雪落河南,花開素馨 梁鳳蓮《江海明珠》從海珠出發,讀懂廣州
日前,廣州民進會員、著名學者梁鳳蓮女士的《江海明珠》一書問世。城市文脈血脈,海納百川,珠聯璧合,與以往海珠文化專著不同,這本研究海珠區歷史文化體系的學術專著,建立了一個以海珠為中心的大文化坐標體系,在大廣州概念下,書寫出了海珠的不竭生命力。作者在與新快報收藏周刊記者的對談中,披露了她的創作心路。
聚焦
研究海珠區歷史文化體系的學術專著
《江海明珠》一書,由中共廣州市海珠區委宣傳部策劃,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廣東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廣東省文聯原主席劉斯奮題寫書名,廣東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研究員、一級作家、文學與文化專業博士梁鳳蓮著,廣州出版社出版。
“海上明珠,誠如其名,城市的文脈血脈中鐫刻著海納百川、珠聯璧合的基因,這是對海珠最好的詮釋,也是海珠的底蘊所在,取其寓意,《江海明珠》書名由此而來。與以往海珠文化專著不同,這是一本研究海珠區歷史文化體系的學術專著,書中建立了一個以海珠為中心的大文化坐標體系,置身嶺南文化的大歷史觀念中,書寫大廣州概念下的海珠滄海桑田的獨特魅力和生命力?!边@是在“廣州海珠發布”上對該書的介紹。
書中以海珠兩千多年來的文化形態為研究對象,從海珠在廣州大文化體系中的歷史地位、城市文化傳播品牌和文化發展新方向三個維度,用15個關鍵詞串聯起海珠生生不息的千年文脈,從海珠看向廣州,且更進一步“達江通海,面向世界”。
15個關鍵詞,是在時空進程背景之下,從微觀進入宏觀、以事實印證觀點,也是以深情、自信和開放心態,為讀者鋪陳的視覺盛宴。
這15個詞分別是:由來(文化三原色)、成因(河江海的對話)、歷史橫截面(潛龍過海)、傳奇(雪落河南)、地理(塔與橋,一水盈盈護羊城)、裂變(兩岸一體、中軸樞紐)、優勢(山水形勝)、出世(禪風、仙骨、雅意)、入世(財富、書香、家業)、故里(家鄉之“鄉”,田園、桃源、鄉愁)、花開(舊時堂燕、滿江素馨)、熱血(保家衛國、紅色革命)、格局(父輩的遺產、城市的記憶)、傳承(百年文教、丹青十香)和向海(廣州文化新走向)。它們也構成全書的15個章節。
要讓歷史文化可觸可感,就不僅要有韶華樂章,也要有尋常煙火;不僅呈現廟堂宏闊,還能把鄉間素馨的輕香細摹留駐。作者拒絕“羅列史實,成為一個文抄公,做潦草注釋”,而致力于把歷史脈絡流變的每一種成因,挖掘出來,期望通過“回溯來路”,展望“發展軌跡”,從自己可掌握的“多角度真實”出發,“以全局視野對文化發展進程進行新的認知和判斷”——梁鳳蓮在該書《后記》中介紹。
梁鳳蓮,生于斯長于斯的廣州人,已出版多部嶺南文化研究專著,并以《羊城煙雨》《賽龍奪錦》等眾多膾炙人口小說,持續描繪著廣州精神的“根”與“魂”。日前,梁鳳蓮女士接受了新快報收藏周刊的專訪。
對話
梁鳳蓮:
我希望從平民主體性角度出發
讓大家讀懂廣州文脈
收藏周刊:您在《江海明珠》第一章節就提到,一座城市的文脈,由山脈、水脈、商脈、人脈、業脈纏繞而成,且這文脈一以貫之,這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
梁鳳蓮:我一直希望能從平民文化的主體性去解讀廣州文化真相,讓大家讀懂廣州文脈。上述所提“文脈”,之所以能一以貫之,由兩個板塊支撐:一是兩千年來廣州城市的中心沒有變,傳統中軸線沒有變,城市中心的肌理沒有變;二是粵語的生猛活力。之前我們做過對各區文化品牌的巡禮,本次項目則希望往時間縱深里挖掘文化變遷。
廣州有時會處于“被讀偏”的窘境——被稱為“說不清的城市”——其實是因為有部分人,未能清晰了解廣州整個歷史文脈的周期性以及不同時期地位產生的不同價值引領。只要我們對多元文化現象作出定義、達成共識,大家就能讀懂這座城市。
收藏周刊:這次選擇海珠作為研究對象,不管從空間還是時間累積上看,依然是一個龐大資料體系,您在研究和輸出時,是如何取舍的?
梁鳳蓮:越秀、荔灣、海珠是廣州文化的三原色。我把海珠放在廣州的文化大版圖之上,探尋區域與整體的關系,就能看到海珠在廣州兩千多年的發展文脈里,其不同時段呈現的特點和優勢。在過去2230多年中,大江南岸的海珠,為花城奉獻了最淳樸、最優美、最豐饒的江河田園之美,確立了廣州千年商都牢不可破的堅實地位,展示了羊城崇尚風雅的自適生活;到20世紀中期,它又撐起廣州工業王國的半邊天;如今,琶洲的故事講述著古老土地蝶變數字經濟總部的豪情。我們的講述秉承一個宗旨:遵循歷史邏輯和文化邏輯。
收藏周刊:我們看到從田園水鄉,到工業化重鎮,再到數字經濟領航者,海珠的形象凸顯在了廣州版圖之上。您講述那15個關鍵詞,又是如何選擇的?
梁鳳蓮:我用15個關鍵詞把海珠串聯,對它的解讀是由遠而近、宏觀與微觀結合。宏觀上,是其與廣州文化的關聯度;微觀上,細致到例如以“南漢劉氏君王在海珠興建皇家園林”“18世紀中葉十三行的潘家、伍家將家園搬來此處”,來展示其文化走勢的兩個波峰。
從宏觀到微觀,我都會按照時間脈絡和空間擴展,為“事實”尋得一個位置。
又例如,當年海珠是個“工業島”,但當把新滘等大片郊區納進后,山水田園環保生態島的概念就出現了。而在另一個命運關鍵時,廣交會落子琶洲,它成為世界窗口,如今更成為可期的數字中心,那么其身份、地位和價值,又再次煥新,它的未來甚至昭示著整個廣州發展的一個方向,具有的示范效應和以前更不可同日而語。
收藏周刊:通過展示這樣的“蝶變”,您想傳遞給讀者的信息是什么?
梁鳳蓮:我想告訴更多的市民,包括新廣州人以及不明所以的一些老廣州人,告訴他們廣州的歷史,以及具體到某個區域它的變遷、它的蝶變是怎么發生的。我們常說要留住鄉愁、留住記憶,那一定要對它的前世今生有較清晰認識,但這些還不夠,您看,兩千多年的信息“橫沖直撞”,如何從這萬千故事中,找到歸結性的所在?那就必須把它“格式化”,歸納梳理分析,然后判斷,得出一個最正確的認知。
一直以來,海珠對于廣州文化的價值,在于它促進了人們對于廣州的文化認同。
而有了認同,我們將達成共識,與志同者合力同行。
領讀
海珠舊名河南,與楊孚有關
廣州花市來源,從素馨開啟
直到今天,按很多老廣州人的說法,海珠區依然被叫做河南。說到河南,必然要提到楊孚,因為楊孚,才有了河南這一稱謂。這是記者從《江海明珠》一書中讀到的內容。
書中介紹,900多年前的東漢漢章帝時期,楊孚從當時的京都洛陽,辭官回到廣州的下渡村,帶回了幾棵洛陽的松樹。傳說后來有一年冬天,松樹竟鋪滿了白雪,十分壯觀。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認為,河南的得名就來自于此。他還寫了一首詩來感嘆楊孚將“北雪”移為“南雪”:“能將北雪為南雪,為有蒼蒼自洛來。松柏至今雖已盡,花田嘗見雪花開?;ㄌ镎?,河南有三十二村,舊多素馨,花時彌望如雪,故云?!?/p>
“對于海珠區而言,楊孚的價值類似唐朝張九齡之于粵東詩壇,是開一代先河的宗師?!睍薪榻B,現在,海珠區下渡村還有“楊孚故里”和楊孚井,后人歌頌楊孚的詩歌也非常多,大多圍繞“河南”與“南雪”的傳奇。
滿城如雪,觸處皆香,另一個傳奇,在上述屈大均的詩里面也有提到,就是“素馨”。梁鳳蓮認為,花城廣州,花城花市的所有風俗,都指向一個源頭——素馨花。
這就需要把話題拉回南漢,海珠與南漢時期產生關聯的除了有劉王殿、昌華別苑等遺址,還有一處是莊頭,傳說河南莊頭村曾有位佳人,名喚素馨,是南漢后主的寵愛之人,她去世后被葬于花田,開出潔白清香花朵,素馨花因此得名。
自宋代后,一直有歌詠廣州素馨的詩句,最早的迎春花市,話頭也從素馨開啟,“花城花市需要有一種常伴長隨的花,它也許不夠嬌艷,卻四季不衰,這便是素馨了?!?/p>
屈大均也在《廣東新語》中做了定義:“花市,在廣州七門,所賣止素馨,無別花,亦猶洛陽但稱牡丹曰‘花’也?!卑凑账恼f法,在這些常年花市上,素馨是唯一的主角。
梁鳳蓮表示,在日積月累中,越秀、荔灣、海珠等城區,都在羊城花市上,貢獻良多,“花市有花出河南,從一枝素馨開到萬紫千紅”,花市的風俗,就這樣被羊城人從素馨的潔白開始,演化為炫目七彩的姹紫嫣紅。